會功夫的哲學教授:人生就是一門要獨立完成的修行課 ─ Justin 教授專訪

本系列文章,由「 WORD UP 聰明學習 」編輯審核。聰明學習專注於利用 AI 提升亞洲人的語言學習效率。

文章目錄

    

「Hey~大家好!Justin 教授又來了……」輕鬆活潑的台詞,是來台三十年的 Justin 教授向網友們打招呼時一貫的開場白。2021 年初,Justin 教授開設了個人 YouTube 頻道《Justin in Taiwan 我不是歪國人》,極度幽默又充滿暗喻的談話風格,讓頻道在短時間就獲得超多人氣。

13 歲後便下定決心來台灣闖蕩,至今已經把台灣視為自己的家園。作為研究哲學與文學領域的 Justin 教授,同時擁有太極、武術教練執照,喜歡瑜伽和靜坐,也持續探索著自己的生命意義。


從保守邁向民主,地大物博的南非老家

Justin 教授的故鄉是與台灣曾有邦交關係的南非共和國。在這片土地在成為共和國之前,曾經陸續被荷蘭與英國等外來政權殖民,除了擁有許多多樣的自然環境,同時也是現今在世界上的種族與文化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

談到小時候的記憶,Justin 教授忍不住笑說南非的家長「心臟都很大顆」。當時家裡後院就是桌山(Table Mountain,海拔 1,086 公尺),四五歲時每天下午回到家,教授的母親都會放心地讓自己去外面玩。

Justin 教授
5 歲的 Justin 教授(左),從小就把桌山(Table Mountain)當作後院在玩耍。(圖 / Justin 教授提供)

南非的家長好像都不太害怕自己的孩子出事耶!每天下課後就和另一個朋友在山裡面跑來跑去、抓蛇、蠍子,獅子還是要去野生動物園才看得到啦(大笑)。平常就到處拿木劍打架,我媽只跟我說五點回家就好。到了六七歲更是常常跟朋友去爬桌山到六七百米高的地方、坐在大石頭上俯瞰整個開普頓城市,看著海、看著雲,也不需要大人在旁看顧,現在誰敢讓自己的小朋友這樣,這對台灣的孩子來說真的是很難得的成長體驗。

而在殖民歷史的背景下,當時的南非還有許多保守的價值觀,不同膚色的人種間也實行著種族隔離政策,從小教育不同膚色的孩子彼此間「不平等卻合法」的差別待遇。

幸好,Justin 教授的父母價值觀念自由開明,教育孩子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對方的種族、膚色與職業,因此 Justin 教授並沒有跟著當時錯誤的社會規範去窄化自己的思想觀念,而這個法律也在 Justin 教授離開南非不到一年時正式廢止,讓南非逐漸邁向真正的民主化社會。


想當英雄的功夫小子,為了習武而來台灣

Justin 教授與台灣之間的緣分,要從 6 歲那年看到日本汽車的武士主題廣告開始說起,看著電視中帥氣的武士,深深被點燃武術家的靈魂,指著電視就對母親說「我長大要當這個!」開始自己的習武之路。

而當時的南非武術老師是師承台灣籍師父(師公),Justin 教授拿到空手道黑帶的隔年,剛好遇到師公隨台灣軍隊來南非交流,抱著崇拜的心情,與師公隨口立下以後要去台灣親自學習的約定,六年後就拿著當時一張寫了一行中文地址的紙條與自己存的兩千塊美金,正式前往台灣展開新的修煉冒險。

第一次在台灣坐機車,感覺自己要到人生終點

聊到剛開始對台灣的文化衝擊,教授開玩笑地說「台灣人的敏捷反應是不是都靠過馬路練的?」交通問題、飲食習慣、傳統華人思想上的價值觀與文化差異,多少也讓教授會有不順心、不想接受的地方。

台灣的飲食常見的「雞、鴨、魚頭」,吃飯時常要對上大大的眼睛,曾讓教授難以適應,後來隨著修行也逐漸開始吃起嚴格素。(圖 / Justin 教授提供)

又例如在台灣剛開始教書時,就對華人傳統家庭觀念印象深刻,親人之間要住得近、家族人數也多,彼此常常互相比較、花心力栽培下一代,更理所當然期望下一代的孩子應該「青出於藍」,而南非的父母價值觀則比較偏向西方文化,會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決定,也比較少會過度干涉,因此孩子的自主性較強,發展上的自由度也相對較高。

雖然一開始很難適應,後來也逐漸體驗到不同的文化與立場差異有各自的優缺點,開始懂得去欣賞與包容和自己不同的的想法。

在 Justin 教授的頻道中,也曾經以十分幽默的方式介紹過台灣文化中有趣的現象,雖然影片以「不習慣」當作影片主題,但教授早已經能夠把這些差異特色看成是台灣的可愛之處。

我認為自己是來台灣第五年,才開始感受台灣就像家。前五年雖然喜歡,但文化衝擊的部分也是有的,就算你很愛一個地方,你還是得花一點時間適應,不過到了第四、五年就開始能接受這些不一樣的地方,不會特別想要去改變,或是為此感到不舒服,發現自己產生了這些感覺後,就開始逐漸覺得台灣是自己的家、自己就是一個「台灣人」。

如今來台灣第三十年的 Justin 教授,已經完全融入了台灣社會,教授自信地說自己的靈魂「組成」大概有六成是台灣人,其餘四成才是自己出生的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的文化思想,而台灣也早就成為了自己想要守護的家園。

台灣能夠從外國身上學習的地方是,我們不見得一定要為了其他人而生存,當然我們要做自己該做的,也給予他人愛與包容,但還是要有自己的目標與獨立思考能力。台灣的最大優點是友善、謙虛,有時候卻是過度謙虛,甚至到低估自己的能力,台灣人值得對自己更有自信,要相信自己能夠達成目標。


愛上學習帶來的成就感,能武以後更要能文

因為在習武的過程開始接觸到東方的哲學思想,練太極、靜坐,對人生與生命、世界和宇宙開始產生各種好奇與興趣,於是 Justin 教授在來台灣習武後的第一年尾聲,便決定報名南非大學的空中大學,當時網路還不發達,因此作業都要在台灣用郵寄的方式送到南非,本來只是打算拿一個基本的文憑,沒想到卻越念越有心得。

陸續修了中文、心理學、法律、英文文學等不同的學科領域,甚至會自己研究記憶法並融入讀書的過程,當時幾千人的環境中長期維持約前五名的優秀成績,不停累積的成就感,也讓 Justin 教授對學習的渴望越來越大。

在台灣完成遠距離的學士文憑、成績也很高,因為不打算人生成就只停滯在這個成果,於是又繼續在台灣讀英文文學的碩士。

對什麼有興趣,我就會全心投入

雖然我本來就很有紀律與意志力,但遠距離讀書真的很辛苦,自己讀需要自己規劃時間,一不小心就會因為忙碌而中斷學期,最後終於畢業,沒想到碩士和學士的差距更大。碩一時什麼都看不懂,可是我的心態是無法接受自己做不到「自認有機會完成的事」,我就像一隻狗咬著骨頭後絕不放棄的樣子,用這個態度想辦法讓自己懂,嘗試各種方法鑽出解決之道。

後來逐漸進入狀況、找回成就感,順利從碩士畢業,同時拿到了南台的講師資格。認知到自己就是個熱愛研究的人,馬上又申請了台大的博士學位,每週都要不停地跑遍台灣南北進行教書、讀書,雖然十分勞碌,但也非常享受這樣的過程,最後只花了三年半就順利獲得博士學位。

Justin 教授把學習能力分成兩個方向,第一種是理解力:「我能懂、能應用」第二種是記憶力:「我能記起來,讓知識能夠作為腦中背景資訊被使用」每個人擅長的學習力與技巧都不同,大家要去尋找自己的能力與適合的方法,像是自己的腦就很容易記住聲音,所以學語言相對輕鬆很多。

對教授來說,記憶是一種聯想的技巧,理解則是邏輯能力,而語言則是聲音、經驗和邏輯的綜合展現。一旦能夠掌握這些學習能力,需要學習新的領域時,就能把自己現有的能力與技巧輕鬆轉換到新的領域上。

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興趣。如果真的有興趣,就算多花比較多的時間,最終也還是能夠學起來,只是多或少的差異。

我覺得讀書就是一句話:有興趣。就像我現在的中文,基本的溝通都已接近精通程度,如果想要繼續突破,就會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因為我心裡覺得自己不需要呀!沒興趣的話再怎麼教都沒有用。


當進步的目標非常明確,就不容易產生孤獨感

教授也分享:「想要在學習過程中維持自己的意志力、持續獲得進展與突破,一定要從自己的渴望出發。」因為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論投入到什麼樣的情境中,都很難在裡面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你要走的路非常清楚時,就不會感到孤獨。就像爬聖母峰,即使旁邊沒有人陪伴,但是知道自己要爬到的目標、想要看到的風景,我就不容易受到其他人事物的影響。大家在這個世界上的進退場終究都是一個人進行,沒有人可以跟著我進退,所以我要很清楚自己要走去哪、看到什麼光景,有人陪伴是很幸福的,人要清楚自己到底在找什麼如果不清楚自己自己真正的願望,定性就容易不夠。

教授說,每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在自己現在的年紀,要對什麼東西有意志力,那就是看什麼東西能夠滿足到自己現在的願望。只要我們對「進步後的結果」是有渴望的,就會很難退步,因為一旦退步,情緒會提醒我們。

雖然我們都是人,不是機器,很難百分百一直做到,所以要有意志力,一定要先有一個夢想、一個渴望:「我認知到我想要,就會開始推動思考自己該做什麼才能達成。」

我們各自都在追求自己的夢,即使每個人的夢看起來不一樣,但終究都是在追求自我實現。很多人會誤解快樂就是享受(好的物質與生活),但我最快樂的時候不是享受的時候;是我在練習、我在發展、我在進步。

拿到博士後如果沒有新的目標,如果獲得了一個成就後我就停住了,這樣拿到博士又如何?

對教授來說,快樂是來自「自己有在發展,直到能理解自己為何而存在、理解人生的目標是什麼。」

對我來說,所有我們正在學習的東西,都是在把我們推到這個結果,我們都會說人類最終的目標就是為了理解為什麼存在,而經歷各種訓練去得到意志力,進而讓自己快樂,所以讀書、感悟是一個讓我追求快樂的手段。

2001 年時,教授為了尋求悟道上的進一步的突破,前往印度展開修行之旅。圖為德蘭修女(Mother Teressa)在印度加爾各答為病人、貧困和垂死者所提供的招待所(Calcutta in Mother Teressa’s Home for the Dying)。在成為救助所之前,這個建築是一座廢棄的古老印度教寺廟。(圖 / Justin 教授提供)

為了進一步的人生修行,Justin 教授也曾到過印度待了半年,在當地為病人、貧困和垂死者所提供的招待所做義工,也曾在台灣的青少年監獄做過三年的志工,看了許多生老病死、貧窮與艱困環境,每一次經歷都讓自己有更多的人生體悟。


人生有限,我們終究要做出選擇與行動

教授說,哲學是訓練邏輯、教我們要更加理性,而理性對生活上很有幫助,包含我們選擇「要怎麼生活、對快樂的定義、對成功的定義、對感情與思想上的定義」,如果我們能用哲學的觀點去檢視這些思想,我們最終會發現「理性」很珍貴,因為大部分的人常常都是非理性的,我們是依情去判斷事物的好壞,但哲學家會「理解情緒、用理性判斷」。

我們可以去理性思考為什麼要選擇花時間學習一個新領域,因為這個評估對自己的目標、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是相當有關係的。我個人會覺得只要能夠讓我們更開放、更有邏輯、更理性,那它就值得學習,像學語言之所以這麼值得,就是因為它是開放我們能夠和不同文化的人溝通、互相理解不同的思想,讓自己的想法變得更廣。

Justin 教授專訪
5 歲開始就時常在桌山(Table Mountain)的 Justin 教授,分享從小讓自己心靈保持平靜開放的故鄉美景。到了 50 歲附近的年紀,看到的景色與體悟又有了更多層次。(圖 / Justin 教授提供)

懂得越多,就會有越多方向和視野去探索最後的答案

Justin 教授也拿自己的 YouTube 頻道舉例,以前因緣際會開始接觸剪輯影片的興趣,無意中累積了一些經驗和練習,在今年初突然決定拍下第一支影片,沒想到就這樣小小爆紅,莫名的開啟了 YouTuber 的斜槓生活,好像宇宙在告訴自己這就是下一個目標,而從一開始開設頻道就認識了胃酸人,直到現在已經超過五萬訂閱,還有機會在 Jella! 帶給大家新課程、增加了許多緣分。如果以前沒有接觸那些興趣,可能就不會有這個結果,對教授來說,這個頻道就是開放了自己更多的世界。

我也建議同學,如果你有個夢想,比起說「自己沒有能力、我做不到」我們更應該去講出「我要做什麼才能達成這個能力」,進而去達成自己的夢想,就算我現在想要當醫生,我也有機會成功,只是我會理性地認為我現在不適合,所以我會把夢想放在其他方向。

比起挫折或是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教授說自己會先問自己「這個目標對我的重要性?」如果是對自己來說很重要,那即使得挫折也要繼續,因為總有一天會突破,如果沒有那麼重要,那就放棄也沒關係吧!

我也有很多興趣,但我只有一個身體,人生的歲月也有限,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做。

現在我的頻道是給我一個舞台,除了娛樂他人,同時也能讓我表達我想要說的話、想要教育的事情,我的每一支影片大部分都有他的意涵和哲學理念(即使我沒有講得那麼白),所以我願意花時間在這裡,即使不是每次都有人看,也不太需要感到挫折,繼續做新的就好了。

教授強調,好的經驗(experience)是無價的,就算最後結果是失敗的,只要能夠從中學到什麼,那這個經驗就是有意義的。

成功有很多方式,我不太會讓挫折感阻礙我要走的路,我只會想著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那我就做,會不會徹底地獲得世俗所定義的「成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專訪的最後,Justin 教授想對大家說「什麼都是有可能的。」

不要害怕遇到黑暗,有機會進步時,就把握機會去進步;只要自己還有呼吸,就有機會改變

只要把它當成人生原則,不管做什麼、走到哪,回頭看的時候都會覺得努力值得。


跟著 Justin 教授一起學英文

英文字幕 OFF!聽懂髒話、俚語、色色的暗示》這門課適合想了解如何更深度的吸收的英文口語用法,運用英文髒話、低俗語、俚語、口語用法,而不會誤用或冒犯到別人的同學,課程蒐集多部動作喜劇、愛情喜劇、脫口秀、實境節目中超過 1000 個口語用法,分類成 16 大情境教給你。

近期熱門課程 ↗
更多精選文章 ↗